首页 > 产品中心

人大学子走进山西阳泉

来源:ob体育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5-09-22 22:01:14

  29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信息学院联合组建实践团,走进山西阳泉。这座由中国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实践团以“红色传承、科技转型、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为主线,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奋进力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的祖国建得更加强盛。” 习的殷切嘱托,是实践团同学们追寻红色足迹的初心指引。

  8月25日下午,实践团来到阳泉市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巨型浮雕《百团出击》中军民并肩的画面令人动容。馆内470 余幅历史图片、200 余件珍贵实物与光影沙盘,生动展现了百团大战“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的战斗场景。登上山巅,师生瞻仰百团大战纪念碑,昔日的呐喊仿佛仍回荡在山峦之间。走进狮脑山战斗指挥所旧址,简陋陈设彰显着先辈的坚守。旧址无言,精神永存;战火已去,使命在肩。参观之中,实践团成员体会到讲好抗战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励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在七亘大捷旧址,成员们在烈士纪念园雕塑前肃立,听讲解员再现八路军歼敌场景。走进七亘大捷纪念馆,作战地图与实物还原“重叠待伏”战术精妙,三日两胜的奇迹令人震撼。沿碎石小径至西口悬关,斑驳岩壁似回荡冲锋号角,太行精神的坚韧与智慧深印众人心中。

  实践团赴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开展“地道里的抗战记忆”探访。古槐下、大礼堂内,南庄村老书记以沙哑却有力的声音,讲述游击队员协同八路军凭地道打游击、护群众伏击敌人的故事。随后,成员弯腰穿行1.4公里地道遗址,隐蔽出入口、枪眼与翻板间,尽显先辈智慧。指尖触斑驳洞壁,似闻当年凿击声,抗战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更鲜活。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足表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习对乡村发展的要求,指引实践团探索阳泉“产业兴、文化活”的乡村振兴路径。

  实践团走进山西益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家企业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文旅康养于一体,构建起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员们先后探访梅花鹿养殖基地、“碧翘牌”富硒中药茶生产车间、“裕粮人”白酒生产线,进一步探索“果实造酒、秸秆喂养、酒糟康养、畜肥还田”的绿色农业循环产业链。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立足生态优势打造特优农产品,既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又为周边群众创造就业、增收机会,进而以产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走进山西晋魂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现场观看并体验非遗陶瓷紫砂工艺,指尖触碰陶土的细腻质感,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仇犹博物馆,从古朴典雅的传统陶器到创意十足的现代瓷器,都展现出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企业也将博物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形成“文化—产业—经济”良性循环,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实现价值变现。

  实践团来到“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这是由阳泉水泵厂旧址改造的地标,含红色、城市、工业等五大主题展区。成员们在此感悟老一辈优良作风,体会传统工业风貌与现代文创的碰撞融合。在刘慈欣科幻文学馆,沿作家成长创作轨迹,感受科技与人文交织的魅力;在阳泉市综合办公大楼职工书屋,书籍与非遗手工同台展示,成员进一步领略阳泉非遗的丰富内涵与传承活力。

  “实体经济不能丢,实体经济里边的传统产业不能丢,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习在阳泉考察时的重要论述,为实践团探寻城市转型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团循着习考察足迹,走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深入生产车间观摩工业闸阀的制造流程与精密工艺,了解传统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产品竞争力。随后,又抵达阳泉百度云计算中心Apollo Park。在无人驾驶技术展示中心,成员们近距离观察研发技术成果,并亲身体验园区内运行的无人驾驶公交,感受AI与城市交通融合的便捷与高效。

  在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的电气装备生产线旁,自动化设备与工人协作的场景,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 科学技术创新”的转型路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正是这份“不放弃、敢创新”的韧劲,让阳泉的实体经济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从传统工艺到特色农业,阳泉的“特色牌”如何打得响?实践团聚焦“瓷、硒、茶”三大特色产业,走进企业与研究院,感受“因地制宜、守正创新” 的发展智慧。

  实践团离开瓷香厂区,来到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在阳泉市农产品展销中心,讲解员介绍硒元素的发现历程与对人体益处,成员还亲身体验含硒农产品的独特口感。研究院构建从硒资源勘探、农产品研发,到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的“硒产业生态链”,推动阳泉“资源优势”转“产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硒”望动能。

  此次暑期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实践团全方位探寻阳泉的红色基因、转型成果与文化魅力。从烽火岁月到科技未来,从田间地头到产业车间,成员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的认知,更将“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大任”的信念融入青春理想。未来,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带着在阳泉汲取的精神力量与发展智慧,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9月13日,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办。与会学者深切缅怀卫兴华教授的学术成就与教育精神,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贡献力量。卫兴华,1925年生,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原经济学系主任,于2019年逝世。

  9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并讲话,校长林尚立部署新学期工作。张东刚从六个方面对本学期工作提出要求。张东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战略攻坚思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全校上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决破除“怕、推、慢、假、庸、散”等不良作风,用实干的精神和奋斗的姿态,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尚立强调,要立足“破”“闯”“合”三个关键方面做好新学期各项工作。

上一篇:弹性座封闸阀投资前景与风险分析 下一篇:晋中-北极星环保网
相关产品
相关案例
ob体育app官网下载

服务热线:138-4903-5725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西村镇永安路

ob体育app官网下载